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在线【中国】

2025-11-02趣味工具 编辑:admin

  网站名称:LaMost

  所属国家:中国

  网站地址:http://www.lamost.org/public/?locale=zh

  网站缩略图:

LaMost首页缩略图
LaMost首页缩略图

  【官网介绍】: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是一架新类型的大视场兼备大口径望远镜,即“王-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它是由反射施密特改正板MA(大小为5.72米×4.40米,24块对角线长1.1米,厚度为25毫米的六角形平面子镜组成)、球面主镜MB(大小为6.67米×6.05米,37块对角线长为1.1米,厚度为75毫米的六角形球面子镜组成)和焦面构成。球面主镜及焦面固定在地基上,反射施密特改正板作为定天镜跟踪天体的运动,望远镜在天体经过中天前后时进行观测。天体的光经MA反射到MB,再经MB反射后成像在焦面上。焦面上放置的光纤,将天体的光分别传输到光谱仪的狭缝上,然后通过光谱仪后的CCD探测器同时获得大量天体的光谱。LAMOST应用薄镜面主动光学加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在曝光1.5小时内可以观测到暗达20.5等的天体,使其成为大口径兼大视场光学望远镜的世界之最。同时,采用并行可控的光纤定位技术,在5度视场,直径为1.75米的焦面上放置4000根光纤,同时获得4000个天体的光谱,使其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安放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该站地处燕山主峰南麓,位于河北省兴隆县连营寨(东经7小时50分,北纬40度23分),海拔960米。LAMOST在大规模光学光谱观测和大视场天文学研究方面,居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仪器主要性能指标:

  MA尺寸:5.72米×4.4米

  MB尺寸:6.67米×6.05米

  有效通光口径:4米

  视场角直径:5度

  焦面线直径:1.75米

  焦距:20米

  光纤数:4000根

  光谱覆盖范围:370-900纳米

  光谱分辨率:1/0.25纳米

  观测天区:赤纬-10°到+90°

  20世纪90年代,为了促进天文学研究的发展,重振我国天文学的辉煌,天文学家瞄准了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目标,LAMOST被列入国家“九五”重大基础科学建设项目。考虑到要抢占科学的先机,LAMOST的台址选择了河北兴隆观测基地。

  作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于2001年9月开工,2008年10月落成,2009年4月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工艺鉴定和建安、财务、设备、档案四个专业组的验收,并于2009年6月4日圆满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持的国家验收。LAMOST的建成,突破了天文望远镜大视场与大口径难以兼得难题,成为目前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是我国光学望远镜研制的又一里程碑,显著提高了我国在大视场多目标光纤光谱观测设备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2010年4月17日,LAMOST被冠名为“郭守敬望远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了冠名仪式,并为“郭守敬望远镜”揭牌。为推动LAMOST竣工后的工程调试与科学试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5月31日,国家天文台成立了LAMOST运行和发展中心,下设观测运行部、技术维护与发展部、巡天与数据部和办公室。2011年5月,LAMOST光纤定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体精度优于0.45角秒,其中90%的光纤定位精度在1角秒之内,基本达到了光谱巡天观测的要求。6-9月,LAMOST光谱仪完成了定宽狭缝和CCD支架的安装调试,并对效率较低的光学元件重新镀膜。LAMOST整体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硬件上已经具备开展先导巡天的能力。2011年10月23日,LAMOST正式启动先导巡天,并于2012年6月24日结束。2012年9月,LAMOST正式进入科学巡天阶段,并于2013年6月15日圆满完成了LAMOST第一年的正式巡天的观测任务,包括先导巡天和正式巡天第一年的光谱数据_LAMOST DR1数据集已于2013年8月底对国内用户和国外合作者正式发布。

  2017年6月,LAMOST圆满完成了为期五年的第一期光谱巡天任务,共获取了约900万的光谱数据,其中高质量光谱数(信噪比大于10)约725万,恒星参数约492万组,远远超过了全世界光谱巡天项目获取的光谱数总和,为天文学家研究银河系及一般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数据。2018年6月,LAMOST完成了七年的巡天,获取光谱数首次超千万量级,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取光谱数超千万的光谱巡天项目。2019年6月,LAMOST第七年光谱巡天圆满结束,这也是LAMOST开展中分辨率光谱巡天的第一年。经过9个月的数据处理及质量分析,2020年3月31日,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七年的LAMOST DR7数据集正式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DR7共包括4926个低分辨率观测天区,680个中分辨率观测天区。发布光谱总数达到1448万条:其中低分辨率光谱1060万,中分辨率非时域光谱101万,中分辨率时域 光谱287万。DR7高质量光谱数(S/N>10)达到1143万条。同时,DR7发布数据中还包括一个约700万组的恒星光谱参数星表,其中部分恒星首次增加了碳、镁、钙等12种化学元素的金属丰度参数,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恒星参数星表。

  2023年3月3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了LAMOST DR10(v1.0版本)数据集。该数据集包含光谱总数2229万余条,是当时国际上其它光谱巡天望远镜发布光谱数之和的2.9倍。LAMOST成为世界上首个发布光谱数突破两千万的巡天项目。2024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了LAMOST DR11(v1.0版本)数据集,发布光谱数达到2215万余条,是世界上其他光谱巡天项目发布光谱数之和的2.2倍。

  网站介绍: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是一架新类型的大视场兼备大口径望远镜,即“王-苏反射施密特望远镜”,是我国天文学自建国以来最大的望远镜工程之一,主要是用来做光谱巡天。

  郭守敬望远镜是由反射施密特改正板MA(大小为5.72米×4.40米,24块对角线长1.1米,厚度为25毫米的六角形平面子镜组成)、球面主镜MB(大小为6.67米×6.05米,37块对角线长为1.1米,厚度为75毫米的六角形球面子镜组成)和焦面构成。球面主镜及焦面固定在地基上,反射施密特改正板作为定天镜跟踪天体的运动,望远镜在天体经过中天前后时进行观测。

  设计上很有有特色,一是它被设计成一个中天仪式的反射施密特望远镜,二是它采用了机械臂+多光纤的设计。这两点在项目提出时基本上是独一无二的。现在LAMOST对河外星系的研究可能很难达到当初的设想了。银河内恒星的研究也会局限于比较亮的恒星。但同时很多天文学家也设计了各种办法改进它,设计新的适于它的观测项目。

  天体的光经MA反射到MB,再经MB反射后成像在焦面上。焦面上放置的光纤,将天体的光分别传输到光谱仪的狭缝上,然后通过光谱仪后的CCD探测器同时获得大量天体的光谱。LAMOST应用薄镜面主动光学加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在曝光1.5小时内可以观测到暗达20.5等的天体,使其成为大口径兼大视场光学望远镜的世界之最。

  同时,采用并行可控的光纤定位技术,在5度视场,直径为1.75米的焦面上放置4000根光纤,同时获得4000个天体的光谱,使其成为世界上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安放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该站地处燕山主峰南麓,位于河北省兴隆县连营寨(东经7小时50分,北纬40度23分),海拔960米。LAMOST在大规模光学光谱观测和大视场天文学研究方面,居于国际领先的地位。

相关热词:
大家都爱看
腾讯问卷调查制作平台【中国】腾讯问卷调查制作平台【中国】 YeeCloud:译云互联网翻译平台【中国】YeeCloud:译云互联网翻译平台【中国】 DaYinPai:打印派3D打印社区【中国】DaYinPai:打印派3D打印社区【中国】 iTellYou:微软操作系统镜像大全【中国】iTellYou:微软操作系统镜像大全【中国】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